[觀點] 新移民與新二代,社會身分的標籤與人性

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引起極大迴響:劉千萍:我是新二代,請您從「心」認識我  我覺得劉千萍提到的新二代故事,很有趣。說新二代有三種人:積極尋根、絕對中立、不願提起。

 

現在社會氛圍改變,卻變成這個社會對新二代開始有了形象要求。認為新二代應該要”怎樣”才符合社會對新二代的要求,才能讓這個社會去擁抱新二代。說出一些:「妳是新二代,妳要會說母語語言,妳是新二代妳的表現要好,不要讓人更看不起新二代。」

 

我每次聽到這種發言都會覺得腦門上有一個成型的大問號。請恕我的舉例形式,但我總認為這類說法好像是對著同志說:

「遊行的時候不要奇裝異服,不要讓一般人對於同志的印象更糟。」

「既然是同志,不要濫交,不要有有感情糾紛,不然人家會對同志的印象更糟。」

 

這種說法不能說有錯,但同時也錯很大。

 

一個奇裝異服的異性戀,大家會說:她/他這個人怪怪的。

指涉的是單一個體。

 

一個奇裝異服的同志,大家會說:唉呦 那些死gay都這樣,鐵t都這樣。

譴責的是整個族群。

 

一個異性戀的男子犯下情殺案,大家的檢討方式跟同志犯下情殺案一樣嗎?

 

不管是新二代還是同志都必須要表現好!不然人家會更看不起這個族群。重點在那個”更”字。重點是歧視前提已經存在。

 

同一時間,對議題漠不關心二代的跟拒絕被發現身分的二代。還會受到族群內的聲討。「你不夠愛這族群」甚至有「你不夠泰,你不夠越,你不夠印尼」的講法。這種撕裂的方式有族群外的,也有族群內的。這難免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到更加無所適從。

 

二代的成長歷程多半都會有一些共同記憶:

我的媽媽被外人歧視。

我的媽媽被爸爸的家人欺負。

我的媽媽被爸爸欺負。

我的爸媽跟我說上學的時候不要告訴別人我媽媽從哪邊來。

很多人會嘲笑我們,質疑我們的混血身分是不是讓我們比較笨。但是他們不會說我們是混血兒,混血兒這個詞是留給西方臉孔的孩子。旁人只會說我們是泰國番仔,越南番仔。

 

要避免嘲笑,妳有兩個選擇,偽裝融入或者作戰到底。作戰的人會質疑偽裝者,偽裝者會覺得作戰者可不可以放過我們。

 

我覺得如此地球村的年代,追求身分認同這件事情,變得很微妙。到現在都還會有人一直糾結”血緣”這件事情。明明文化才是真正造成身分認同的一件事情。不要說血緣,哈日韓、戀英法、我覺得都是一個自己的選擇而已。偏偏旁人最喜歡來指手畫腳,指責不夠愛國或者任何酸民想要指責的東西。

 

整個新住民,新移民,新二代之類的討論,重點是在去歧視跟關懷社會大量的底層悲劇。如果你稍微看一下移人網站的報導,或者關注一下很多新移民的婚姻。你會發現這些來台灣的奮鬥打拼的女性,很多都很苦,而且是苦的不可思議。

 

如果說來台灣的新台灣媳婦很苦,馬上又會有人要舉例:「會有人偷錢跑走啊!會有人好吃懶做啊!會有擾家精啊!來台賣淫的啊!」

 

講白了,都是人口販運。人口販運還要求品質保證?我差點忘了,確實有要求品質保證的。我看過那種小廣告上面寫著「越南新娘保證處女,不滿意包換」之類的廣告詞。

 

現在台灣社會很多人還是會有「娶不到老婆我就去買一個」的發言,並且完全不認為這個近乎人口販運的發言有問題。要我說我很討厭這種發言嗎?但是我知道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禁絕。性慾的需求,繁衍的慾望,甚至是基礎的「家務打掃」與「孝道外包」甚至是「有一個老婆」帶來的安心感。

 

我覺得可怕的事情不單純是”買一個老婆”這件事情。而是妳會看到很多男性因為在婚戀市場上遇到強烈挫敗,然後出現一些發言是:「那些台女都不願意陪我吃苦吃土,我生氣氣。她們都不是好女生。」然後底下的討論就會開始有男人說:「外!配!最!好!外配年輕身材好,低花費,任勞任怨。」

 

看懂了嗎?所以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愛,不是伴侶。是要用最小花費取得最大價值貨物啊!這種婚姻討論裡面我看不到愛,努力。對自我提升的打算與對於感情或者婚姻的嘗試經營。然後一股腦的妄想東南亞配偶可以救贖目前的悲慘人生。

 

基本上東南亞配偶這些男性只能找低收,家庭有狀況需要進行婚姻買賣來拿幫家裡的家庭。然後這些男人很容易嫌棄東南亞配偶不夠「知情知趣有水準」或者會覺得「娶東南亞配偶讓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就算娶外籍,好好善待人家也就是了,愛情原本就是培養來的。但是台灣一堆人把外配當不是東西的東西看。

 

我覺得這到最後已經不是新二代,新南向的問題而已。這關乎我們的教育當中到底有沒有放入包容,強調把人當人看的人性。

 

 

 

延伸閱讀:

[觀點] 從第一廣場改建看善待移工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