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慣於嘲諷的網路世代

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檢討自己在網路上進行嘲諷的行為。思考嘲諷行為的出現到底是什麼呢?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現在社群媒體時代,成為了一個慣於嘲諷的世代。我們會很習慣性的會看到哪些事情不順眼,哪些事情值得一罵就丟上網路去罵。

 

有些事情確實是可受公評,可被議論。但是,我們可以注意到兩性話題裡面,大家常常評論,甚至群嘲的對象都是那些「不擅長交朋友的人」

 

「相處」其實是一種技能,跟繪畫,寫程式,插花,跳舞都一樣是「技能」。我們卻習慣把相處講得像是「本能」。

 

我們嘲笑不懂約會的人。我們嘲笑約會還要打電話問媽媽的人,我們用奇文共賞的方式分享交男女朋友方式很失敗的人,訕笑連約砲都約的拙劣又摳門的人……其實都是在嘲弄不懂「相處」的人。

 

這些網路社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舉動,到底是出自什麼心態?評論一件事情,嘲諷一件事情的當下,本意究竟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紓壓,那為什麼不能去看看寵物照片還是看看帥哥美女?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說到:心理在追逐的美好狀態多半是:「我覺得我是好的

不管是學習化妝打扮,追求事業成就甚至心理學在修補的東西,都幾乎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希望我能透過一些舉動『變好』,進而達到一種「我覺得我是好的」的狀態。

(延伸閱讀:[觀點] 要怎麼讓自己快樂?我為何不快樂?是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肯定嗎? )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好的」但是「好」 往往需要進行比較。嘲諷的行為是否只為進行一個隱形的比較?把自己劃歸到好的,正常的一端,藉此自覺良好?評論他人錯誤的當下,是否有教導或經驗分享的可能。而非單純宣示:「我不會做出那樣的愚蠢舉動,我比較優秀。」

 

網路評論甚至網路嘲諷的背後,我希望有正向意義存在。因為人一定會嘲諷別人,人一定會進行比較。這幾乎是人類的天性,但或許在一個慣於嘲諷的社會裡面,自己需要知道,自己需要提醒自己:純粹的嘲諷跟比較裡面沒有善意,不要自認為自己嘲諷的言論是種『正義』、是在『教導與提醒對方』,正視自己言論會造成某些人、某部份的傷害,而自己願意承擔造成傷害的後果(對方的回嗆、躺著也中槍的吃瓜群眾……)。出口的言論裡面可以有多一點的邏輯與建設性,甚至是慈悲心。

 

這些都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因為你的選擇,你的言論,你的文字,終究會形塑你的人格。

 

延伸閱讀:

[觀點] 如何脫離父母控制?先想想父母為何熱愛控制子女。

[愛情] 為什麼交不到女朋友?先放下輸贏的感覺吧!

 

=== Follow me ===

 === Face book ===

 === Instagram ===

 ===  Plurk   ===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