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理財] 如何量入為出,儲糧過冬

學會理財是學會怎麼生活,學會怎麼建構自己的價值觀。這件事情其實開始的越早越好。之前寫過一篇討論範圍比較廣的理財心得,算是紀錄一下自己走過的路:[觀點] 人生規劃提早做,填志願之前就應該知道的事情(理財篇)

接下來寫詳細一點,算是統整給自己的心得筆記。我自己的理財之路是從剛出社會的小月光,到現在每個月都可以存下家庭收入一半以上的狀況。生活品質?整體來說沒有降級喔!

 

理財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量入為出,儲糧過冬。

第二階段是拿錢生錢,財富放大。

 

拿錢生錢我們容後再談,先從量入為出,儲糧過冬來討論:網路上關於第一階段的討論很多都寫到極端瑣碎,把最簡單的記帳問題弄出各家心法。什麼信封法,什麼365存款法。在我看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認真記帳,不花不必要的錢就對啦!跟減肥一樣,少吃多運動就對了!

 

可是越簡單,越難做到。

 

*你的年薪有多少?直接換算成你一天可以花多少

 

這是最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不管你年薪百萬還是年薪三十。都可以直接除以天數去看每天自己可以花多少錢,超過該數字你就知道你在挪用別天的收入了!

 

這種換算方式還要思考一下你的收入是哪種收入?穩定可預期的上班族?還是波動大的接案工作者或商販?最後給自己一個安全預備金數字。一樣可以很粗暴的直接除以整年的天數,你就會知道你自己每天應該要存下多少錢當自己的安全預備金。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但直觀有效。

 

*記帳的重點在於檢討

我現在都是用記帳app,不會記到一塊錢不差的完美狀態。可是我月中與月底都會花一點時間來看看這個月的主要消費在食衣住行的哪塊。有哪些消費事後看來並不必要。因為記帳不是最大重點,記帳後的檢討才是真正的重點。

 

記帳app的好處還是可以對不同類別的消費進行預算控制提醒。例如說食物預算設定一萬塊,花到預算的百分之六十就會跳出警告提醒等等。我自己不會將預算分門別類控制到緊繃,每個項目都設立開銷警告提醒。但是事後會花比較多時間檢討。檢討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的花費黑洞在哪,要怎麼補上。

 

*買東西之前先整理東西,丟東西

很多人買東西的時候腦裡面想的東西是這個新東西要如何「搭配」。新買的口紅如何搭配我打算要畫的妝容,新買的碗盤如何搭配我的餐桌布置等等。搭配的幻想很快與生活進階的妄想綁在一起,自己替自己下廣告做催眠。

 

我會建議買新東西之前先整理一下你的房間,順便丟一下東西。現代人平均都有買太多的問題,買一支新口紅之前看一下你沒用完的舊口紅,買一件新衣服認真整理一下衣櫃,買書之前想想你還有哪些買了沒看的書。我每次只要整理一下衣櫃,購物慾就會瞬間從熊熊大火變成火柴上的微光,往往到最後只剩一縷輕煙……

 

*注意慣用商品的價格,而非相信折價券

現在電子商務的促銷非常多,稍微留心就可以買到折扣價。回饋金網站也可以註冊一下,利用回饋金網站賺回一點小錢。(延伸閱讀:[省錢][理財] 購有錢,現金回饋購物網站)

 

建議大家不要相信折扣價,而是利用比價網站與購物歷史紀錄去留心妳常買的日用品到底何時是真正的低價。

 

尤其衛生紙、衛生棉、尿布、奶粉、沐浴乳、洗衣精甚至內衣內褲都算消耗性,人們會固定重複購買的用品。只要妳有一定的品牌與品項慣性,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何時是真正低價。

 

然後永遠記住,不買永遠最省錢。請默念三遍。

 

(注意:比價網站裡面也有一些陷阱,推薦購買的不見得是真正低價。購物歷史紀錄中常常沒有標明跨品項後的折價。所以還是要自己留心。大量購買一定會變便宜,但是要注意空間也有其價值,大量囤積不見得是好事。少買,甚至不買,永遠最省錢。)

 

*善用信用卡

不少理財討論裡面都會把信用卡,信用卡分期講成妖魔鬼怪。我倒是覺得大可不必。信用卡能夠建立你的個人信用,讓銀行理解此人的信用價值幾許,在未來申請車貸或者房貸的時候有其意義。

 

使用信用卡的重點在於把信用卡當一個付款工具,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多餘錢包。如果你不是一個擅長理財的人,更不要去在意信用卡的優惠活動跟點數兌換。既然不擅長理財,怎麼可能從銀行手中討便宜?就回歸基本,把信用卡當作付款工具。

分期零利率?可以用。

分期需要利率?代表你買不起,請不要隨意下手。

 

有些人也會死在「分期零利率」這件事情上。為什麼呢?因為分期零利率會讓你買東西的時候忘記自己身上可能已經有好幾個分期零利率。最後累加起來的帳單會在某一期突然變得很壯觀,這個壯觀的意思可能就是付不起。

 

使用信用卡的人請務必有記帳的習慣。記帳的app很多都可以設定分期,所以你可以在信用卡消費那一欄看到你『總共花出去多少錢』與你『每個月要繳多少錢』。請把心思放在『總共花出去的錢』上面,然後腦子裡不要想著因為分期所以有喘息空間。你手上擁有的錢一定要隨時可以把信用卡全額繳清。這個全額是含分期的全額。當你可以隨時繳清全額,分期只是讓你手上的現金更充裕。

 

我其實已經變成一個主要以信用卡消費的人。能刷的地方都不會付現。一方面是月底看帳單的時候可以很清晰的再次檢視自身開銷,另一方面是多少可以賺一點回饋或者亂七八糟的銀行禮賓服務

(我發現目前記帳上的失誤主要來自現金消費,而非信用卡消費。因為某些信用卡是只要一刷就會寄封信給你,就算你沒有當下記帳,晚上再一起記都不會有問題。現金很容易忘了就忘了……)

 

*花錢花在會讓你幸福的地方

所有人都知道「想要」與「必要」之間的差距,但生活中的小確幸往往來自不必要但想要,這時候該怎麼辦?

 

對我來說,消費概念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是拿自己的生活做實驗,在不同的地方輪流猛力限縮自己的花費,知道自己放棄什麼依然能感到幸福。不要花錢買衣服還是不要花錢買化妝品?省在吃的上面?還是把茶酒咖啡的預算壓低?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放棄吃與旅遊會讓我感到特別不幸,所以我就會把預算在這兩樣上面放鬆,其餘抓緊。

 

總之把錢花在讓自己特別幸福的地方。

 

*改變犒賞自己的概念

生活難過買買買,心情低落買買買。我覺得這已經是現代人的本能了?不過那種「要對自己好一點」的犒賞想法,只要稍微改一下就能存下很多錢。我會替自己設定一個門檻偏高的儲蓄目標,達成該目標的時候才想著犒賞自己。同時犒賞自己的金額要設定好,不要把自己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錢犒賞乾淨啊!

 

*轉換心態,把理財變成遊戲

當理財變成一種好玩的遊戲的時候,省錢甚至會變得很有趣,而不是讓人感到痛苦拮据。

 

上面講得這些都還在消費的範圍內,接下來講一下儲蓄的方式。

 

*儲蓄app跟理財app可以分開來用

我下載了比較複雜的理財app,主要掌握分析的都是開銷方面。可是我的儲蓄app就非常的簡單。可以分立好幾個小豬罐子,設立名稱,預定儲蓄達標的時間(假設一年期,每天要存多少錢等等)

 

我上面主要分成現金定存,儲蓄險(先請不要戰儲蓄險並不值得這件事),外幣,股票這四種。開始儲蓄理財的時間越長,就越能評估自己本年度收入,然後設定相應的目標儲蓄金額。可以分季度或者分年度來看自己儲蓄目標達到了沒有,然後檢討一下那些有達到,哪些為何沒達到。

 

*每個月領到錢就先存一筆起來

先存錢後花錢。人人都知道,只要堅定做下去就好。

 

我之前看到一個說法是:『如果你一個月存不到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不是你賺太少就是你花太多。』其實我不知道這個說法到底有多少根據,但是我就照這說法,希望自己每個月先存百分之三十,月底有餘再存剩下的金額。

 

一開始實行會有點困難,認真之後就會越來越簡單。目前我也很難做到月初就一定能存百分之三十,不過確實會越來越簡單。

 

*每個月都有一筆定存到期

我不喜歡放太多錢在活存戶頭,因為知道自己不是真的善於理財,做法乾脆極端一點,變成守黃金的巨龍,盡可能把錢存起來!然後存起來就當沒看到了!不准用!

 

我偶爾會記帳記到跟我先生抱怨:「這個月好窮喔!」

我先生都會很無奈的說:「妳把存起來了的錢都當不見了!才會覺得很窮!妳這隻守財龍!」(然後開始從鼻孔噴氣,表演坐在金幣堆上不准旁人動的模樣)

 

可是我這種心態臨時要用錢怎麼辦?我的做法是每個月都有存錢,皆設定一年期定存,到期不自展,本息併付。(意思是一年後這筆錢就會到期,從定存自動進入活存戶頭,不續存,利息會在這個時候一起付給你。)

 

所以每個月就會有一筆錢+利息到期。

 

月初先存下本月的部分收入,繳掉該繳的費用。大約月中或月底定存到期。如果本月底該繳該花的費用都處理完,就把理想狀態下不曾動用的這筆到期定存加上本月盈餘再存回去。慢慢滾,每個月到期的那顆錢球就會越滾越大。一開始旁人會覺得我一點點小錢也在定存有點蠢,但聚沙成塔,慢慢這樣存真的會有效果。

 

*可預期的高開銷請事先安排儲蓄做支應

不管是周年慶,雙十一還是CWT血拚。這些消費慶典的時間都會預先公布,所以我們可以預先儲蓄,推估自己大概要留多少錢。另外就是保費一次繳清會比較便宜、政府報稅季節都會搶劫。我就會刻意把定存壓在這兩個月時有較大額度到期。(當然現在很多家信用卡繳稅也是可以分期零利率啦!但我通常會在使用零利率的同時依然準備相應的金額在定存。)

 

下次有機會來談談保險跟信用卡的選擇……

=== Follow me ===

 === Face book ===

 === Instagram ===

 ===  Plurk   ===

 

為了支持本站營運,懇請將本站加入阻擋廣告的白名單。讓Google廣告可以順利跳出來。或者透過贊助者頁面給站長一個鼓勵,幾十塊錢都代表著您的支持。

 

https://payment.opay.tw/Broadcaster/Donate/13AFB342243DD9D992FE458BEBBCD20Atarget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