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教養書推薦] 拚教養,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PET父母效能

之前看教養書是把孩子”養活””養好”的書籍,談的是吃喝照料,疾病覺察,發展指標等等。有了二寶之後則是看了不少大寶二寶衡平的東西。目前,該看使看一些心態與規範上更細緻的教養理論。最近一路看下來我覺得目前這幾本對我的幫助最大。

 

《拚教養》

這本書我覺得是親職焦慮者首推之書。這本書沒有告訴妳「怎做才是對的」,但是他從旁細膩觀察了不同身分,不同環境與背景之下的父母如何去完成自己對孩子的「保安策略」(為孩子的未來所做的打算)分析這些父母們偏好怎樣的「教養益品」(goods,指稱追求的教養目標)。

 

拚教養博客來連結

拚教養readmoo連結

 

這本書,一邊看會讓人一邊分析自己的親職選擇,還有上一代父母的親職角色。這本書裡面提到了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概念,童年在近代被神聖化了。(以往的年代不管東西方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如今的父母/養育者因此必須去保護,去撐起一個被神聖化的童年,又必須從中去培養孩子的能力使其面對多變的未來。焦慮,由此而生。

 

其實看了這本書之後跟先生談過一些感觸。本質上我們父母跟目前我們自身的所有物幾乎都靠教育考試而來。但目前第一第二代由”科舉”積聚的力量不足以承托下一代半生無憂,因此才有更為深重的教育焦慮。

 

階級流動困難是目前的社會現況,更別提上升困難,但下墜如此容易。(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討論,我得到結論是:科舉階級的目標是要怎麼轉為資本地主階級,資本地主階級的目標是成為能夠保障財產不被覬覦的統治階級。)

 

這本書講述的東西很細緻,但如果真的沒有時間,就算只看開頭導論章節都能大為受益。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

我覺得可以說是是《拚教養》更進階更細緻,但更偏向經濟學思考的同類書籍。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博客來連結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readmoo連結

 

(台灣很多閱讀者會把這兩本書擺在一起討論,通常也會兩本都一起看。如果時間上只能選一本看的話,我推薦拚教養,因為”金錢”這本稍微硬一點)

 

如果是著重教育並且因教養問題需要重新思考人生財務規劃的家庭,這是一本能夠指引方向的書籍。這本書簡單用最精簡的方式來說:貧富差距與教育投報率會決定教養的方式。

 

用數據告訴你,所在社會有怎樣的貧富差距,教育所能換到怎樣的工作與薪水會決定養育者的應對方式。簡化來說:外在的壓力越大,家長傳遞到孩子身上的壓力也越大。好像都是我們已經大略知道的事實?

 

但是這本書裡面很仔細的把教養分割成分成威信(說理教育)、專斷(替孩子做決定)、放任(讓孩子做決定)、忽略(幾乎不回應孩子)四種型態。閱讀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屬於哪種教養型態,然後這樣的教養型態在數據統計中會在孩子身上產生怎樣的結果。

 

另外這本書也談到「父母認為小孩該學到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父母認為重要的優點跟各國所得平均有關係。所得平均高的國家會鼓勵孩子擁有想像力,獨立自主。所得不均的國家則希望孩子勤勞。不過裡面列出來的價值觀選項包含想像力、容忍(還是忍受挫折?有點忘了)、獨立、勤勞、責任心、節儉等等……。

 

這些東西可以做為教養者閱讀實的宏觀參照。另外也讓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認為重要的、應該在孩子身上培養出來的特質與優點。我們自身的狀況還有外在社會的環境……適合嗎?台灣的教育推崇歐美的一些制度。但是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培養出非常具有想像力或者勇於挑戰權威的孩子。父母能否控制得住這個場面?能否應對得了這個孩子的發展?

 

《兒子使用說明書》(也有其他系列的使用說明書)

兒子使用說明書博客來連結

兒子使用說明書readmoo連結

這本書是身為母親的科學家所撰寫。推薦的人很多,但我一開始看不太下去。或許是因為作者為了行文便利,在字裡行間一直將男性腦與女性腦分開,然後裡面幾乎都是闡述母子關係建立,養育者被完全預設為母親這件事……其微妙的性別意識讓我有點無法接受。

 

還有就是作者描述的兒子實在太可愛太體了,我看著我家的小怪獸無法與之共情吧?(如果已經有很多教養書的人,或者願意大量閱讀的人。這本可以跳過。因為這本評價真的很兩極。)這本書幾乎都沒有給予數據支撐,只是簡明的告知「這樣做很好」,我會有點不習慣,但閱讀起來確實帶著使用手冊般的輕鬆自在。

 

要點明確甚至幫忙用標題畫好重點。對於生活時間已經很破碎,難以大段閱讀的教養者來說,使用上很便利。

 

裡面對我幫助比較大的是談到「男孩子需要一個永恆的基地性的遊戲空間」允許其中的混亂,破壞與再創造。(意思是可以不用收這麼認真嗎?)還有談到對男孩子的大腦而言,發呆非常的重要。要讓孩子有發呆的時間與空間。(原本擔心孩子時不時的掉線放空,看到這段之後輕鬆了很多)

 

《P.E.T父母效能訓練》

P.E.T父母效能訓練博客來連結

 

這本書也是屬於會「告訴你該怎麼做」的書。但是閱讀難度上比兒子使用手冊辛苦不少。但這本書我很推薦,我覺得這本書屬於可以時常複習,努力把其中資訊內化成為育兒一部份的好書。這本書不是強調愛的教育,而是說: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會有需求。育兒路上,父母往往只有被責備,而沒有接受訓練的機會

 

這本書是希望讓父母當個有需求的真人。當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時,不虛假接受,而是用積極傾聽與有效溝通來解決問題。

 

這本書帶給我一個最大的領悟是:這件事是誰的問題?

小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這是誰的問題?小孩子拖拖拉拉導致爸媽上班要遲到,這是誰的問題?孩子自己可能一點都不覺得不舒服不愉快啊!為此不適的人是父母喔!所以這是誰的問題?

 

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啊!

 

這些行為因為干擾到父母的生活,父母的需求因此無法滿足。

 

書中有詳細的寫出傾聽的方式與各種溝通方式的教戰模擬。這本書強調積極聆聽的重要性,並且寫出詳細列出十二種類的錯誤溝通方式。(書中稱之為溝通的十二種絆腳石)

 

裡面提到了一個我沒有想過的面向:溝通不是給予正向的回饋就一定不會有問題。

 

例如:你對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的建議孩子卻可能感覺到「父母不相信我能解決問題」

 

例如:你對孩子表達了贊同。但是贊同方式也可能讓孩子接收到負面的訊息。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是真正理解我的意思」。

 

(想想與伴侶溝通卻雞同鴨講時的無力,怎麼不會出現在跟孩子溝通上呢?)關於溝通絆腳石的章節是我覺得比較不好內化的部分。

 

但是「你訊息」與「我訊息」的使用方式,倒是很快能上手。跟孩子溝通時盡量不要使用「你」開頭的訊息,而是使用「我」開頭的訊息。

 

「你太大聲了!」改成 「這樣我會嚇到,小聲一點。」

「你這樣很沒禮貌!」改成「我不喜歡這樣。」

 

(你訊息往往是直接指責,我訊息則主要講述”我的感受”)

 

 

就算是誇獎孩子的時候也請注意使用「我訊息」,而不是「你訊息」

 

例如:「你今天主動把功課都寫完了!真優秀!」這樣的說法有很多上位者的價值判斷在內,不如改說:「我發現功課都寫完了!不需要我費心叮囑,真是讓我開心。」

 

這本書也是寫明指導原則,希望教養者直接遵循的一本書。但是其中剖析問題的方式我覺得大大受益,還有這本書也清楚提醒讀者「有包容性的正向回應孩子」不代表一定不會有問題,而是可能出現那些問題。

 

 

這段時間覺得比較受益的教養書籍大致如上,有機會再慢慢多看多補充,也請大家有機會多多推薦我一些有趣的書。

 

延伸閱讀:

[育兒] 懷孕推薦閱讀書籍,懷孕書單,育兒初期推薦書單

[育兒] 迎接二寶,大寶的心理建設繪本與大寶的心理建設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