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規避貧窮思維,同時對社會上的不幸抱持友善之意

最近貧窮女工上台大,並且受訪指稱”階級難以翻轉”一事成為網路話題。這個話題到了網路上,許多人的重點在於:「既然貧窮,怎麼會傻到讀文組?」「都已經考到台大了為何怨天尤人?」「打工不會找有錢一點的打工嗎?」

 

那一連串的討論,讓我驚覺部分人們對貧窮的理解非常薄弱。

 

我對於貧窮的理解,來自於之前在事務所工作的時候,協助處理債務協商。處理債務協商的過程讓我發現許多來進行債協的人並非大家想像中毫無節制的購物狂,更多是謹小慎微的工薪階級,不小心開始借錢,最後落入利息生利息的金錢地獄。

 

*當網友詢問:既然貧窮,怎麼會去讀文組?

 

我知道的答案,來自於一個斷腿之後失去工作的工人,他來債協之時莫名聊起自己老來得女,五十幾歲的人,女兒還在鄉下給七十幾歲的祖母照顧,畢竟鄉下帶孩子便宜。閒談之中,他多次提起女兒成績很好,母親說女兒很受老師照顧。他自己希望女兒將來可以念師範學校。老師的身分出去相親也好聽。女兒也說了,最喜歡的就是學校老師,將來想當老師云云。

 

言談之中,我就發現了這個工人對於「老師」這個職業身分,還有著莫名的嚮往與不正常的期待。我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解釋現在師範學校畢業不代表有工作,我不知道該怎麼談教育學分跟流浪教師問題。

 

因為對於這個工人來說,他所接觸到的世界就這麼狹隘。他接收到的資訊還停留在早期「唸師範學校可以改善家境」、「當老師是個好出路」的年代。尤其母親跟女兒告訴他的訊息當中「師長」一直都是一個權威的形象,他根本不會理解年輕教師目前遇到的苦難。

 

這樣的人會不會鼓勵孩子唸文組?很有可能。貧窮導致對於就業環境的不理解,對於世界的脫節,所以給孩子的就業建議很可能早已過時。

 

*當網友質疑:都已經考到台大了為何怨天尤人?

 

我比較想問的問題是:「溫良恭儉讓的性格為什麼被推崇至斯?」台灣是一個明明部長在台上滿口謊話,身為學生的罵了幾句就要被各界批評。台灣是一個抗議群眾要跟警察道謝的氛圍。不這樣做?大家就開始質疑這群抗議分子不夠乖巧,不夠有禮貌。渾然忘記了警察曾經撕了警號打學生,拿著高壓水柱對著學生噴。

 

這個社會是不是講究表淺的禮貌,講究虛偽的氣質到了詭異的程度?

 

正面思考,化悲憤為力量,積極向上……當然更好。可是個人的情緒,相對剝奪感的痛苦,為什麼被限制了散射?如果這些痛苦並沒有實質損害到旁人,為什麼大家要急著鍵盤譴責?我們可以推崇逆境之下的豁達,但我們能不能容許人們在逆境當中表現得不豁達?

 

想到這邊,一點都不懷疑為什麼整個社會為什麼一堆憂鬱症患者。畢竟負面情緒的散射受到了如此的打壓?非正面能量的流露似乎就活該受到譏諷。

 

*當網友懷疑:「打工不會找有錢一點的打工嗎?」

 

網友紛紛表示台大的招牌很好找家教,家教薪水高的時候。我想拉到現實一點的層面,首先,那些報導談論的重點原本就有行銷書籍,談論貧窮與人生起點的目的。不是以「脫貧致富」為討論重點。

 

再來,貧窮限制的東西是膽氣。

 

據我所知,很多能夠進家門的工作,都是要靠人介紹的。越是口袋裡有點錢的人,越是擔心引狼入室。從打掃阿姨到家教,這些進門工作都需要一點背景調查。除非你就是頂著個台大醫科的光環,無敵好找家教工作。否則報酬豐厚的家教工作通常都是圈內人介紹圈內人。重點在於,你進不進的了圈。

 

敢不敢去找到這個圈子,一頭鑽進去。從頭需要的就是膽氣。況且有相同學歷的時候,你覺得資方會不會挑外貌衣著談吐?外貌衣著談吐是靠一般教育就可以堆出來的東西嗎?

 

貧窮限制的東西是膽氣。就連談吐都要靠膽氣。而且膽氣的匱乏是從小開始,最終成為一個甚難填補的空洞。

 

這篇談論實用智能的文章就有提到:

 

中產階級或富人家庭通常會教育小孩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窮人家庭的教育重點則在於小孩子乖不乖,是否守規矩。富人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較有自信,為了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敢跟大人交涉,敢打破權威與規則;而窮人家的小孩,則偏向服從於權威,期待守規矩然後公平地獲得獎賞!

 

偏偏這個社會,什麼時候是服從權威的人能夠得到更多呢?

 

貧窮為什麼會遺傳?因為心態上的匱乏,因為對未來的不安定感,因為渴望得到補償。之前三姐弟布丁濫用愛心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討論中有一部分是討論:窮人家能不能使用奢侈品。

 

我覺得奢侈品能否使用不在於收入多寡、而是背後的價值觀是否正確。有一篇批踢踢上大紅的文章,談論的是弱勢家庭的價值觀。分析為什麼弱勢家庭反而會大手大腳的花錢。

 

不將錢花在刀口上的行為。我也看過活生生的例子。

 

這些人不是笨,不是不會想,而是這種花錢方式已經成為了他們應對社會惡意的生存機制。

 

我舉例一個我身邊做幫傭的外配阿姐。這位阿姐的在台灣的日子非常苦,老公發現了太太也可以賺錢養家後就喝酒打老婆,天天在家不工作。倒是三不五時出門賭一賭。阿姐花錢的邏輯在我看來卻是匪夷所思。領到工錢就花。全部買東西買光。為什麼?

 

第一:她不知道錢什麼時候又會不見。帳戶上的數字如此飄渺。
與其計畫性儲蓄,不如把東西換成實品。

 

老公打罵拿錢,錢就不見了。
窮親戚來討錢,錢就不見了。
錢是一個會不見的東西,米麵油鹽倒是沒辦法一樣樣搬走。

 

第二:與其把錢給人花,不如全部花在自己身上。

 

家裡都要斷水電了,她卻死拖著不繳費。甚至盤算到公園接水用!幾千幾萬塊的鞋包衣飾保養品。小孩子的名牌手機,名牌球鞋。她眼睛眨都不眨的就買了!反正錢是會給人花光的東西,不如全部花在自己身上。水電瓦斯一大家子都會用,看誰先受不了!誰自己繳費!

 

第三:買東西是補償,補償自己的遺憾與自尊。
這一點讓我覺得最可怕……

 

正常收入的人偶爾都會腦袋斷電一下,買了讓自己荷包破洞,接下來要縮衣節食的東西。這種情緒發生在收入微薄的人身上,會變成一種更恐怖的情緒反應。她有一次跟我親戚打聽,要讓小孩跟我親戚上一樣的雙語學校。親戚好心提醒了她:這個雙語幼稚園所費不貲,建議她還是去收費比較低的學校。或者去補習班補英文就好。

 

阿姐當場歇斯底里,摔打東西。尖叫辱罵我親戚瞧不起她!後來還是東湊西湊,甚至借錢送小孩去上雙語幼稚園。弱勢家庭的孩子在那邊格格不入,一陣子之後就不了了之。她有一次在打掃時提起了年紀,我才發現滿臉風霜的她跟我只差一點點歲數。這讓我忍不住將兩人的處境做比,想起我剛出社會當月光族的日子。

當時我也是覺得上班好辛苦,社會好殘酷。自我感覺非常不良好。常常花錢買幸福,收到帳單就渾身不舒服。

當時我才發現我跟這位阿姐,沒有太多不同。

 

在這個萬般看錢的社會,她因為自卑所以買下付擔不起的奢侈品。我們這些上班族偶爾也會做出一樣的事情。真正的有錢人有底氣,真正的有錢人不需要透過消費證明自己。窮人以為奢侈品可以助她掙脫貧窮,卻扛上更沉重的金錢枷鎖。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有時候我覺得,許多人跟這位阿姐,沒有太多不同。阿姐沒有受過教育,而國中課本上的一句古文我到現在也沒真正讀通。

 

*有些人會說:「反正我不在那個階級,我為什麼會需要替窮人擔心?」

 

實際上貧窮的反轉,甚至是脫貧希望的給予,對一個社會來說都是重要的事情。不是要大家擔心底層人民窮到一個程度會鬧革命,會打殺資本家。重點是在於「你怎麼能確定自己不會落入貧窮境地?」你知道嗎?一般中產階級與貧困階級,真的只有一場疾病的差距。

 

大部分的中產階級,都經不起一次天災人禍。一次震災,身上三十年的房貸依舊,住處卻化為烏有。一場疾病,龐大的醫藥費與中斷的收入來源。這類事情足以摧毀大多數的中產階級。要看你是不是有錢人?其實可以觀察扛災的能力。有錢人當然不只一棟房子,有錢人不擔心幾百萬醫療費。

 

階級向上非常困難,往下洗卻是超乎想像的容易。在律師事務所做債務協商工作,你可以看到白領人士、高階公務員、師字輩的人來做債協。我一開始覺得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不幸的開端可能是一場車禍或者一次疾病。小小的一個破口,轉眼間撕裂大半輩子的努力。

 

我就算不談台灣該怎樣成為一個有包容力的社會,我們要談的事情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弱勢。或者你所關心在意的人成為了弱勢。

 

現在的世代,階級確實正在固化。唯一的好處,是資訊流通的年代,人們能夠打破許多原有的藩籬取得不一樣的訊息。或許在這個憂心全體貧窮化的年代,人們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不受現有道路箝制的思路。

 

台灣的教育花了太長的時間告訴我們:唸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有好工作人生就不用愁了!我有時候覺得這根本是上層階級製造奴隸的方式,想想那精美的22K與責任制,那些企業主高呼的只有不爭氣!沒有不景氣!

現在我們都知道事情不是這樣了,這時候要做的事情變成好好看著手上的這一副牌思考著怎麼利用現有資源固守目前的階級不要被洗到更低的地方去,行有餘力再來向上衝刺。我們需要規避貧窮思維,但請同時對社會上的不幸抱持友善之意

 

延伸閱讀:

[觀點] 從第一廣場改建看善待移工

[觀點] 人生規劃提早做,填志願之前就應該知道的事情

[觀點] 人生規劃提早做,填志願之前就應該知道的事情(理財篇)

[觀點] 人生規劃提早做,脫離父母控制要趁早!(上篇)

[愛情] 談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 Follow me ===

 === Face book ===

 === Instagram ===

 ===  Plurk   ===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