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愛情—越人歌

英文報告過後,老師糾正不少人的音調。認為同學在使用英文報告的時候,音調過份平板。忘了『英文是個語調高低遠多於中文的語言』、『中文音調的波峰與波谷是比較不明顯的』聽到這邊,我很想反駁老師。中文怎可能沒有明顯的音調起伏?照此說來,行吟坐詠間搖頭晃腦的古人都去了哪?
 
思及反駁的瞬間,我想到的不是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者離騷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而是越人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山林裡有樹木,樹木上有樹枝【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我戀慕著你,你卻不知道。)

 
國中時期唸過"越人歌"【註一】,雖然當時一個熱愛古文的大哥哥仔仔細細的教過一遍,現在整首只剩下三句牢牢記得。輕輕吟起,每每懷想一個打槳的越女,巧笑倩兮的在河上蕩開嗓音。眼底秋波映著爍爍河光,一陣陣的往人身上漾。

 
瞧著你,怯怯羞羞。卻又欺你不懂越語,當著你的面無懼的歌起愛情。說我愛你。”枝”與知,你不知。
 
啊!真纏綿的讓人心融。

 
當時只覺英文課堂上竟想到要拿中國第一首譯詩反駁外籍老師,真是意外的合拍。回寢後特別翻找越人歌的資料,越找越覺破壞浪漫。
 

每次想來心暖融融的大膽暗戀,竟是重重轉譯下的唯美解釋。還能說什麼呢?越人歌,原本就傳為中國第一首譯詩。

 
關於越人歌的說法有二,第一個就是我癡傻了很多年的愛情版本: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受打槳的越女愛慕。越女用越語唱了一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譯出,就是此美麗情詩。鄂君聽懂歌詞中的戀慕後,明白了越女的心。就把越女帶回去。
 

第二個,卻是有歷史根據,一點浪漫都沒有的版本:『越人歌』見於西漢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 敘述楚國襄成君受封當天丰姿颯爽的立於遊水之上,吸引了楚國大夫莊辛,要求跟他握手。握手在講究階級的古代是冒犯行為,襄成君聽後十分生氣。莊辛就講了“鄂君子皙泛舟”的小故事給襄成君聽:

 
「鄂君子皙坐船出遊,划船的越人唱起歌,譯成楚語的意思是:『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子聽過之後很感動,於是走過去擁抱越人,舉繡被而覆之。 」

 
莊辛技巧性的比較襄成君和鄂君子兩人對愛慕者示好時的反應。鄂君子能擁抱仰慕他的舟子,憑什麼我莊辛就不能握襄成君的手呢?最後襄成君向莊辛道歉。【註二】

 
整個故事成為外交辭令跟君子禮儀,浪漫萎謝一地。【註三】況且鄂君子皙跟划槳人那一段,根本難以將舟子視為女性。因為古代划槳人若是女性,文章中必會明確的指出。所以鄂君子皙『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的對象是個男的…你要說這樣很浪漫我也不反對啦…(茶)
 

如果要更努力的破壞浪漫,可以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鄭張尚芳對於越人歌的解釋。鄭張尚芳主要是談越人歌在轉譯過程中的原涵義可能。

 
由於越人歌是以兩種歌體、兩種文本並存傳世。劉向記存歌詞的漢語譯意的同時,保留了當時人們用漢字錄記的越人歌唱的原音。未經翻譯的越人歌原詞為三十二字,翻譯成楚歌後變了五十四字,多了將近一半的字數。楚譯人應是為了使譯文合於楚辭歌式,所以增字湊韻。那原本的三十二字的越人歌在說些什麼呢?

 
【由於著作權問題,不列全文。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網路上尋找鄭張尚芳的論文。】

 
1991年,鄭張尚芳的『越人歌的解讀』以英文發表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的東方語言學報(CLOA)22卷2號。譯解後,分原文為五句。

 
濫兮抃草濫(夜晚哎、歡樂相會的夜晚)
予昌枑澤、予昌州(我好害羞,我善搖船)
州〈食甚〉州焉乎、秦胥胥(搖船渡越、搖船悠悠啊,高興喜歡!)
縵予乎、昭澶秦踰(鄙陋的我啊、王子殿下竟高興結識)
滲惿隨河湖(隱藏心裏在不斷思戀哪!)

 
很好…我最愛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根本是楚譯人胡攪出來的產物。譯文最重要的「信、雅、達」三大原則,第一個信字就破功。至此看來,愛情已不只是層層轉譯,根本虛構。【註四】

 
那我為什麼還是執著於那個搖槳越女的形象呢?流轉的眼波,似水的華年,用一首你不懂的歌,怯生生唱過。懂也罷,不懂也罷。我的心願是如此渺小卑微而善於暗戀。

 
山有木兮木有枝。但君子不知,不知。

 
總是自許飛鳥的我,寄情掛心一首古歌如此之久。答案知道的太晚,理由卻太簡單。

 
高飛於天,待枝、待知。

 

註一:越人歌全文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譯: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我駕著小舟在江上。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我竟能與王子同一艘船。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嫌棄,甚至責駡我。
我的心裏如此的緊張而停止不住,因為我居然看到了王子!
山上有樹木,而樹上有樹枝。【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暗用枝與知的諧音】
可是我的心底喜歡王子,王子卻不知道啊!
 
註二(說苑此段原文):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鐘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
 
莊辛遷延遝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踰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
 
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于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註三:雖然浪漫謝了一地,但是襄成君的回答還是有可以開小花的地方。原文: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萌炸)
 
 
註四:
 
越人歌的浪漫成分,很可能來自席慕蓉新詩『在黑暗的河流上』的增色。
 
—在黑暗的河流上
 
燈火燦爛 是怎樣美麗的夜晚
你微笑前來緩緩指引我渡向彼岸
(今夕何夕兮 中搴洲流 今日何日兮 得與王子同舟)
那滿漲的潮汐
是我胸懷中滿漲起來的愛意
怎樣美麗而又慌亂的夜晚啊
請原諒我不得不用歌聲
向俯視著我的星空輕輕呼喚
星群聚集的天空 總不如
坐在船首的你光華奪目
我幾乎要錯認也可以擁有靠近的幸福
從卑微的角落遠遠仰望
水波蕩漾 無人能解我的悲傷
(蒙羞被好兮 不訾羞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所有的生命在陷身之前
不是不知道應該閃避應該逃離
可是在這樣美麗的夜晚裏啊
藏著一種渴望卻絕不容許
只求 只求能得到你目光流轉處
一瞬間的愛憐 從心到肌膚
我是飛蛾奔向炙熱的火焰
燃燒之後 必成灰燼
但是如果不肯燃燒 往後
我又能剩下些什麼呢 除了一顆
逐漸粗糙 逐漸碎裂
逐漸在塵埃中失去了光澤的心
我於是撲向烈火
撲向命運在暗處布下的誘惑
用我清越的歌 用我真摯的詩
用一個自小溫順羞怯的女子
一生中所能
為你準備的極致
在傳說裏他們喜歡加上美滿的結局
只有我才知道 隔著霧濕的蘆葦
我是怎樣目送著你漸漸遠去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當燈火逐盞熄滅 歌聲停歇

在黑暗的河流上被你所遺落了的一切

終於 只能成為

星空下被多少人靜靜傳誦著的

你的昔日 我的昨夜

席慕蓉所書附記:
 
《越人歌》相傳是中國第一首譯詩。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女愛慕他,用越語唱了一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譯出,就是這一首美麗的情詩。有人說鄂君在聽懂了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後,就微笑著把她帶回去了。但是,在黑暗的河流上,我們所知道的結局不是這樣。

=======================================

ps…我真的是腦袋有問題才會花時間寫這些….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雖然我之前沒有讀過越人歌
    但我很高興我第一次讀的
    是你打的資料和版本XD

  2.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是否可以做推論延伸??
    山林有木,木延生枝。
    吾人心生愛戀,君卻不知。

  3. 無意間翻到這,再看這些留言,感覺真棒~不會形容…
    用閩南漢音念起詩來,覺得韻悠長

  4. 小弟學淺有惑,敢請閣下解之:貴文言「枝」「知」諧音,於國語、廣府話誠然;但閩南話無論文讀白讀,「枝」「知」皆音異,而閩南語較近古音。由是觀之,所謂《越人曲》之暗用「枝」「知」諧音,乃後人音變而臆測乎?

  5. 喔,說到純粹、自然、無拘束、真實,以及樂府詩,
    我有一篇「結髮為夫妻」,裡面談的和你的想法很像,幾乎是一樣,
    等會寄給你,看了就知道。
    另外,關於上邪我也寫過一篇,不過這篇我忘了放哪,
    等找到後再寄給你。

  6. 有一個小小建議,如果要列原文我覺得可以放在正文裡,
    像我要看原文就得上下兩邊拉,個人覺得有點不方便。
    再來談談音調的問題,
    其實中文音調變化很大,只是現在通用的「國語」(北京腔)是只有四聲的,
    例如閩南與客語保存的古音就比較多,念起古詩可以比較華麗。
    我2003年某次聽到中研院專研道教與楚辭的李豐懋老師以近古音讀楚辭,
    那音調實在太美了。
    像越人歌也是屬於廣義的楚地文學,在那種脈絡裡,常見的「兮」,要唸成「嘿」,
    用長長的一口氣去吐,然後把這種音調融進去,那又是不一樣的風貌。
    說到楚辭,楚辭裡我也有印象深刻的短歌,九歌中的「少司命」,
    裡面那「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短短又簡單幾個字,
    卻震撼我一整年。
    那是一種很純粹的情感,就像你覺得的越人歌一樣。
    事實上,楚地文學和詩經文學的差異還可以從這邊再衍生出來,
    不過這些應該要請中文系的人來解說比較恰當。
    最後補一下,很明顯本文的主旨是壓後的啊~~
    (我能想像版主打某些字句的表情……)
    版主回覆:(12/01/2007 12:52:01 AM)
    我是怕原文放進去…整篇文章變得有夠長…會影響大家看文的情緒
    不過不會太長的原文確實可以考慮放進去
    至於你說的震撼跟純粹的情感…就是我喜歡楚辭.樂府.詩經的原因
    情感是純粹的.不加矯飾也未受拘禁
    中國文學到後面有很多很壓抑的情感
    不是說隱晦婉約的情感就不美…
    只是那種樂而歌之的任真自然 是我更嚮往的東西
    原本想寫上邪
    臨寫前找了一些資料
    可惜越看越覺得自己寫這東西就怕玩不出什麼新意
    只好安慰自己…部落格就是來紀錄自己生活的啊~

  7. 跟歐美語系的人聊天, 他們常震驚於中文裏的四聲變化, 會被"施氏食獅史"之類的文章給嚇死… 他們常有的反應是: "如果是用高低音來說不同的字的話, 那如何在說話時表現問句, 驚嘆號之類的情緒呢?"
    感覺上, 是不是中文的高低起伏, 抑揚頓挫大多是內建在語言字句裡, 所以相對於幾乎沒有內建聲調起伏的歐美語言, 說中文時那些脫離語言, 純粹自我表現的聲調反而是因為受限制而稍嫌平板?
    如果是這樣, 一般華人認為歐美人士總是說話的語調起伏過度誇張的這個刻版印象,似乎也得到了解釋呢.
    版主回覆:(11/06/2007 11:01:41 AM)
    幫你補這篇趙元任的文章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每字發音相同。
    《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懂,但是完全沒辦法用讀的方式使人理解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
    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
    拾是十獅屍, 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
    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8. 哇啦
    後面太長的就懶得看了
    可是中文真的不像歐美語言那樣起伏明顯
    上次西班牙交換學生問我,那我們要怎麼表達很興奮的樣子?
    我試了一下用音調起伏,結果聽起來就像「連爺爺~您回來了~您終於回來了」
    應該有些別種方式吧?
    版主回覆:(11/01/2007 02:49:05 PM)
    呵呵 這篇在8A轉文的人不少 出乎我意料的多
    嗯…或許中文的歡欣鼓舞建築在詞句的選用而非音調
    不過你真想比較的話…或許我可以拉泰文跟韓文來一起比
    中文的別種方式嗎?你有其他想法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